编者注:儿时一部《李四光》的电影,在他幼小的新田中播下了一颗种子,今天这颗种子早已成长为一棵大树,且枝繁叶茂。35年来,潘彤一直在青藏高原从事野外地质工作,推动了我国喷流-理论找矿实践;攻克了我国重要成矿带战略性矿产资源找矿方向、靶向优选、有效找矿方法技术组合等系列关键技术,取得了系统性和创新性成果;实现了柴达木盆地盐类成矿理论与找矿突破,为推动我国钾盐矿产技术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潘 彤

青海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党委委员、总工程师 ;   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

潘彤,男,1966年6月出生,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中国共产党员,博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首届青海学者,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现任青海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党委委员、总工程师。青海省地质学会第十届理事会常务副理事长。获得了“新世纪百千万工程”国家级人选、全国五一劳动奖、全国先进工作者、李四光地质科技奖、首届“青海学者”等称号和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入选中国工程院2023年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

序号 时间工作单位 职称/职务
11988年07月—1992年09月青海省有色物探队一分队技术员、化探组长、工程师
21995年05月—1998年02月青海省有色地质勘查局矿产勘查院项目负责、高级工程师
31998年03月—2007年08月青海省有色地质勘查局副总工程师、总工程师、正高级工程师
42007年09月—2012年08月青海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
青海省地质调查院
副总工程师
院长、正高级工程师
52012年09月—至今青海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总工程师、正高级工程师

潘彤总工程师是一名土生土长的青海人,他深深地爱着这片热土,立志要做一名出色的地质人。因为对家乡的热爱、对地质事业的钟爱,大学毕业后,他回到青海,在青海省有色地质勘查局下属的有色物探队野外分队工作,自此开始了梦想中的地质工作。36年来,潘彤总工程师一直奋战在青藏高原地质勘查事业中,主要从事区域成矿预测与找矿工作。从技术员,项目负责到总工程师,一步一个脚印,始终以饱满的热情奋战在雪域高原、大漠戈壁,他的脚步踏遍了高原的山山水水,行程相当于3个两万五千里长征。在4500米的高海拔地区,经受呼吸困难、头痛胸闷的高原反应;供给不足时,靠挖野菜、钓鱼充饥,有时还会经历数日的断粮;野外途中,还遇到过狼群跟踪、悬崖边上马摔人伤等险情。找矿路上,他一次次与死神擦肩而过,一次次经历着失败、迷茫和挫折,但从未胆怯和退缩过,一直秉持“矿业报国”的理念。坚持不懈地探索、实践、研究。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找矿新认识,找矿新进展。

他围绕青藏高原地质找矿关键问题,将成矿理论和找矿实践相结合,在成矿理论创新、勘查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地学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推动了柴达木盆地北缘、东昆仑、三江北段认知创新和找矿突破;实现了柴达木盆地盐类成藏理论创新与资源保障;形成了“三个”国家战略性矿产资源接续地;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引领了青藏高原北缘矿产评价理论创新与技术进步。

聚焦资源能源安全,创新了重要成矿带成矿理论,支撑战略找矿行动布局

一是在柴达木盆地北缘提出三叠纪碰撞伸展作用与稀有金属成矿关系密切的理念。找矿实践中,发现长约200公里锂镀矿化伟晶岩带,开辟了中国西部锂镀矿找矿新空间、新格局。构建了隐爆角砾岩型铜矿、伟晶岩型锂镀矿等勘查技术方法组合。解决了柴达木盆地南北缘战略性矿产勘查技术方法瓶颈问题。二是创建柴达木盆地盐类矿产成藏系统理论,推动了盐湖“增储保供”工作;三是突破传统找矿认识,带动了东昆仑成矿带钴金矿找矿;四是建立了三江北段成矿系统,形成了国家矿产资源战略储备地。为国家战略性矿产资源储备和缓解国家钾盐资源“瓶颈 ”做出了突出贡献。

研发了勘查技术方法新体系,推动找矿技术进步

一是构建了战略性矿产勘查技术组合,解决了关键技术问题;二是建立了深层含钾锂卤水技术评价体系,为修订盐类矿产勘查规范提供了依据;三是创建了新能源综合评价技术,助推新能源勘探工作。

矿产资源储量大幅增加,保障了资源能源安全、国家战略储备地的形成

一是开展青海省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明确了战略性矿产找矿方向;二是资源储量大幅增加,有效保障了国家资源能源安全,柴达木盆地提交盐湖 KCl资源量7.9亿吨,LiCl资源量260.15万吨。东昆仑地区新探获镍资源量106万吨、金资源量122 吨、铜铅锌资源量1050万吨,铁矿矿石量达1.8亿吨;三江北段新增铅锌铜钼银资源量281.27万吨,有效保障了国家战略性矿产资源能源安全;三是依托“国家358地质勘查工程”,形成了祁漫塔格千万吨级铜镍铅锌矿勘查开发基地、东昆仑千吨级金矿勘查开发基地、三江北段两个千万吨级国家铅锌铜战略储备地。

序号日期颁奖单位奖项
12000年6月国家有色工业局“青海省格尔木肯德可克钴金铋矿发现奖一等奖”(排名第3)
22006年1月中国地质学会全国青年地质科技奖-金锤奖
32006年2月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协会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排名第9)
42007年1月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协会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排名第3)
52007年1月青海省人民政府青海省优秀专业技术人才
62007年3月青海省人民政府青海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排名第3)
72007年4月中华全国总工会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82007年12月人事部“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92009年5月青海省人民政府青海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排名第1)
102010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全国先进工作者
112010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优秀青年专业技术人才
122011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132012年4月青海省人民政府青海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排名第1)
142012年4月青海省人民政府青海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排名第6)
152015年3月青海省人民政府青海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排名第1)
162015年9月李四光地质科技奖委员会李四光地质科技奖
172016年2月青海省人民政府青海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排名第2)
182016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国土资源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排名第2)
192018年11月青海省人民政府首届“青海学者”
202019年4月青海省人民政府青海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排名第1)
212019年9月俄罗斯自然科学院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
222021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排名第1)
232024年4月青海省人民政府科学技术重大贡献奖
242024年6月中共青海省委组织部记三等功
252024年10月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
262024年12月中共青海省委宣传部第五届“青海榜样”
272024年12月青海省人民政府青海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排名第1)

潘彤总工程师学风正派、勇于创新,三十六年奋战在青藏高原、弘扬科学精神,围绕该地区多项找矿关键问题,通过不断的理论学习、探索、实践、创新,解决了重要成矿带矿产有效勘查技术方法问题,引领了青藏高原北部矿产评价理论创新,在重要成矿带实现了矿产资源找矿重大突破,取得了显著的找矿效果,并得到业界的高度认可。他不懈探索、不断思考,结合找矿实际,发表论文近百篇(其中SCI、EI收录25篇),出版专著10部,授权发明专利15件、软著2件,编制规范1项。先后创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院士工作站、潘彤工作室、省(部)重点实验室及工程中心等18个科技创新平台,这些科技平台围绕成矿带矿产有效勘查技术方法瓶颈问题,开展青藏高原北部矿产评价理论创新,取得系统性、原创性成果。